河源日報訊 記者 凌麗 通訊員 黃志青 日前,省、市有關文物考古專家公布了東源縣雙江牛頸筋山趙佗故城遺址考古勘探與測繪報告,認為“趙佗故城”為明代所建,清代至少在乾隆時期已經(jīng)廢棄,其性質(zhì)可能與某種軍事要塞有關。有專家表示,此遺址應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河源知縣劉瑋筑的石城堡。
今年4月7日至15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員,會同河源市博物館、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zhì)局二九二大隊的工作人員,對東源縣趙佗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與測繪。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副研究員李巖介紹,通過這次調(diào)查勘探,對趙佗故城的平面分布和基本結構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趙佗故城位于東源縣雙江鎮(zhèn)橋頭村牛頸脊山頂,其平面布局以兩個山頭為主,城垣由城墻和壕溝組成,城的東、南兩面為已經(jīng)損毀的城墻,長度約216米;西南部及東門周邊尚有少許殘存的城墻,殘存的城墻長約25米,殘寬約1米左右;北部以斷崖和壕溝為主;該城共有兩個城門,分別是位于城東南角的東門和西部的西門。城的總面積達3700平方米左右。
為了探求趙佗故城的使用和廢棄年代,專家們對位于城內(nèi)石桅桿西南的廢棄水井進行了勘探,發(fā)掘出土了一些城磚和錢幣。李巖表示,這些物證說明,這座傳說中的趙佗故城,實為明代所建,清代至少在乾隆時期已經(jīng)廢棄,年代不及秦漢;從城分布的地理位置較高可知,其性質(zhì)可能與某種軍事要塞有關;城內(nèi)水井晚于趙佗故城的使用時間。
對于這個結果,惠州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明華表示,這印證了多年前他對河源石城堡的史料研究。李明華說,最接近石城堡建筑時期的史料記錄,是明嘉靖丙辰版《惠州府志》,編志者引用了《梧州軍門志》及縣志記錄:“古城堡,在古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劉瑋立,設軍官一員,民壯、所軍各三十五名,防路賊?!贝撕?,不同時期的《廣東通志》、《惠州府志》;康熙、乾隆、同治三版《河源縣志》,以及所有現(xiàn)存的輿地史籍,皆有相似的記載:“石城堡,在縣北一百里,古石城地。嘉靖間知縣劉瑋設立,軍官一員,民壯、所軍各三十名防盜?!?br/>
李明華說,秦時五嶺閉塞,秦軍平百越時,從廣西靈渠進兵,再由西江入南越。其時趙佗受命由蕃隅(即番禺,今廣州)往東溯江而上,屯兵扼守東江上游,以控閩越國。新豐江流域人煙稀少,至唐高祖武德五年,析河源、龍川二縣地立石城縣,不久又廢。兩宋后開發(fā)礦山、茶山,山路稍通暢,人口亦逐漸增加。元明兵亂后,山地豪強崛起,各立山砦,搶掠地方,致使明代山地寇患嚴重。此處是九連、贛南山賊通河源、惠州的要道,故在要隘處設石城堡駐兵防守。
亦有專家表示,同治《河源縣志》、《惠州府志》都記載有“趙佗故城在縣東北七十五里,趙佗令龍川所筑”標注,且該縣志《蔡莊約圖》右下牛頸筋山旁有“南粵王城故跡”,另清乾隆恩科舉人鄺師益亦有《趙佗故邱》一詩,這座傳說由來已久的“趙佗故城”,尚可能在牛頸筋山的某處。